時間:2011-06-17 09:02:53 | 來源:廣東省物流行業協會
社會各方一直在大聲呼吁的為物流減負上周得到了積極回應,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稅收、土地政策、降低過路過橋收費和加大物流業投入等八方面著手,進一步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在稅費、土地政策等多項措施之下,物流業發展有望"輕裝上陣"。
眾所周知,蔬菜和食品在我國目前的物價統計中占有著主要比例。此前媒體全面曝光的"菜賤傷農、菜貴傷市民"的現象,關鍵問題就出在物流環節過多、渠道不暢,致使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沒能受益。據統計,國內企業中,農產品市場網絡覆蓋全國15 個省,有29 家實體農產品批發市場和4 個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占全國規模以上農批市場交易總額十分之一。已初步建立起來的全國農批市場網絡覆蓋,是國家下一階段農產品物流體系重構的大型農產品物流中心建設龍頭。因此,通過相關政策減少流通環節的中間成本是一種必然選擇,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物價上漲壓力。
從建立全國性的統一市場而言,減少流通環節的負擔,意味著降低國內市場的地方壟斷保護,從而為形成統一國內市場提供基礎保障。國務院在2009年出臺《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后,物流業有了很大發展,但很多實質性的東西并沒有得到落實,尤其是被物流企業詬病的過路過橋費,成了地方保護的最大因素,成為全國性統一市場的最大障礙。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物流總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約18%左右,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有人做過計算,如果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降至發達國家10%的水平,則全國每年可節省物流成本3.1萬億元。正因為我國市場流通成本過高,致使大量名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比國內市場便宜。因此,降低物流通行成本不僅有利于產品價格的下降,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建立,進而促使我國貿易結構進一步合理化。
從消費轉型而言,在當前國家宏觀調控的關鍵時刻,物流減負應能成為解決我國消費熱點可持續性的有力措施。據統計,去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8%。而今年1至4月僅增長16.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4%。消費實際增速顯著下滑。長期以來,我國的內需促進政策往往偏重短期、個別消費市場的增長,對于某些消費市場的高增長是否可持續,是否抑制了其他消費市場的增長,則考慮不多。大家注意到,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近日表示,應充分注意到宏觀調控并沒有讓消費熱點消失,而是讓消費熱點科學轉移。而要實現消費熱點的轉移,就得減輕消費者的負擔,減少物流成本,正可以使消費者在現有條件下獲得更多收益。如果再加上相應的社會保障,那國內居民消費的潛力就能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