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07-15 09:35:03 | 來源:廣東省物流行業協會
30%:全國一級城市倉庫租金遞增速度。
18%:發達國家的物流效率平均在10%左右,而我國是18%。
9.9%:日本物流費用與商品價值之比為4.8%,而我國高達9.9%。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理事翟學魂曾經做過一項研究,從全國范圍內來看,如果改變現在的管理機制和模式,高速公路公司現在收費標準下降30%~50%,同樣還可以做到盈利。
近來除了燃油費、過路過橋費、各種名目的罰款讓企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外,倉儲費近年的步步高(25.45,-0.04,-0.16%)升,讓企業更是難以承受。
2010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為7萬億元,占當年GDP的17.8%,與2009年基本持平,但是其中保管費用同比增長20.5%,達到2.4萬億元。進入2011年,倉儲成本更是持續上漲,使中國本已居高不下的物價面臨更大的上漲壓力。
倉儲成本年遞增30%
近年來,全國一級城市倉庫租金以每年30%的幅度遞增,而且倉儲地點越來越難找,越來越靠近郊區。從而導致企業倉儲成本從占整體物流成本的1/3升至1/2。一旦倉庫遠離市區,隨之產生的配送成本也會從原來占物流成本的10%猛增到20%。
高成本運作,導致惡性循環的出現,眾多中小民營企業低成本的優勢已經一去不復返。放眼天下民企,敢比的只有規模,不敢比的是贏利能力。
日前長三角、珠三角出現的企業"倒閉潮",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隱藏在深水里卻是另一只上帝之手--土地成稀缺資源。
在商業地產巨大的利益驅動下,土地資源成為一些政府部門收益最大化的工具。周立波說在中國GDP直譯成中文就是"搞地皮",所相對產出較少的倉儲業就逐漸萎縮,成為物流業中處境艱難的一個環節。
而另一個導致倉儲難的問題是我國倉儲信息化嚴重落后,整個倉儲業還沒有成為一個信息共享的整體,也沒有先進科學的物流技術支撐。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倉儲和土地之間的矛盾。
比如目前一些大的電商企業,拿著風投的錢,盲目地跑馬圈地,卻從來不去想,也沒時間去想:怎樣去整合好供應鏈條,怎樣去提升商品的周轉率,怎樣通過先進的物流技術增加倉容率等。
誰在浮華背后?誰又在格局之外?誰在回首柵欄?誰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未來將告訴我們:傷人一米往往就是自傷十里。
物流效率比國外低50%
我們身邊呼嘯而過的貨車越整越長,貨主卻說貨車越整越不賺錢。因為罰款不能少,油價這么高,路橋費何其多。超一米是罰,超十米也是罰,還得為"超載"的風險做好傾家蕩產的準備。
不超載不賺錢;超載只受罰款而不用卸貨,并且越罰越超。根源在于,天價路橋收費、無理由罰款、過高稅負和重復征繳,已成物流業不堪承受之重。
2010年中國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約17.8%,比發達國家要高出一倍。每年公路罰款5億元的數據,表面是物流業不堪承受之重,但運費的高漲最終埋單者,卻是產業鏈終端的企業和消費者。因為這些罰款都最終分攤到企業的經營成本之中,降低了企業毛利,而企業又會想方設法地轉嫁給消費者。
過去十年間,零號柴油的價格漲幅高達173.3%。任何一個環節的成本增長最終一定會轉嫁到下一環節去,從零售業到物流業,再到制造業,相互傳遞。制造業還受制于勞動力成本增長,原材料成本增長等因素。當低成本的優勢離我們越來越遠,企業倒掉只是時間的問題。目前,中國制造業普遍的利潤率大約在3%,經營好的企業也不過5%~6%,對于這個微利時代,每一次油價的上調,對企業都是一種考驗。
所謂一個國家的物流效率,是指社會物流成本與GDP的比率,這個比率越小,物流效率就越高。目前發達國家的物流效率平均在10%左右,而我國是18%,效率比發達國家幾乎要低一半。而物流行業的效率,卻決定著整個社會的效率、成本和價格。
物流費用率是日本2倍
路橋費高收、多收、濫收,使路橋業的暴利驚人,也使國內物流費用高得嚇人。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物流費用率(即物流費用與物流物品價值之間的比值)為9.9%,比日本的4.8%要高出一倍多。
盡管國家早在3年前就取消了二級公路的收費權,但仍有不少二級公路在收費。目前,全國收費公路共有10萬公里,其中,95%的高速公路、65%的一級公路都是收費公路。而據世界銀行2007年2月公布的研究報告,中國車輛通行費占人均GDP的比例超過2%,居世界首位。
物流費用過高,不但使物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制約,而且其影響還延伸到了交通運輸的上下游等行業。一方面是造成交通運輸成本大大增加,讓眾多經營者不堪重負;另一方面是降低了物流效率,容易帶來物價高等問題。同時,路橋費收繳及使用不透明,也讓公眾對此充滿了質疑。
筆者認為,抑制此類暴利以降低物流費用,一是要改革現有的路橋收費體制,盡可能恢復路橋作為公共產品的屬性,最大限度地縮小經營性公路的比重,并清理那些私設關卡收費行為,終止那些超期收費路橋的收費權;二是要讓路橋收費接受公眾監督,不但要讓人們知道所收費用到底有多少,是用于還貸還是道路維護等去向,而且其收費與否,標準多少,收費年限多長等,也要讓納稅人特別是公路繳費者有投票表決權;三是地方政府應有長遠眼光和責任擔當,如可以回購一些收費公路等。
現在我國民眾普遍感覺到出行成本已經較高,高漲的油價、路橋的收費、交警罰款都讓人們對出行的怨言增多。中國路橋收費亂象、物流成本過高已到了不得不出"重拳"整治的時候,路橋作為公共設施,不應該再成為政府或利益集團的"搖錢樹",貸款修路收費民眾都可以理解,但不能超過民眾承受限度。
商品稅費占終端價格的60%
目前商品的物流成本、稅金、各環節加價已經占到終端價格的55%~60%。
不僅是鐵路、公路各項收費項目名目繁多,港口部門亦是如此,需繳納過磅費、化驗費、倉儲費、返空費、困難作業費、移泊費、除雜費、解纜費等諸多費用,企業簡直是應接不暇。
正常經營的企業,納稅總額約占到利潤的58%~72%。其中,利潤的25%是企業所得稅,10%是土地使用稅,再加上營業稅及其他稅:城建稅、教育附加費,需要購置車輛的物流企業要擔負17%的增值稅進項稅,以及車輛購置稅等。58%~72%只是顯性稅收,隱性稅收還包括燃油稅、個人所得稅等。
另一重復納稅是房產稅,是租金收入的12%,此外,還要繳納租金收入5%的營業稅和0.5%的附加稅。加起來就是17.5%,再加上土地使用稅,房產這一塊加起來在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