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3-08 11:20:45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國內1天送達、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在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中,“全球123快貨物流圈”的表述勾勒出2035年全世界貨暢其流的未來圖景,打開了中國物流業巨大的想象空間。這是中國正在構建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宏偉藍圖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京東物流等中國領先的物流企業早已布局落子,與國家正在大力建設的物流設施工程耦合在一起,迸發出新的動能,成為國內大循環重要的戰略支點,進而帶動國際大循環也更快速地暢通起來。
眾所周知,一方面,中國市場既擁有全球最大人口和最大中等收入階層規模,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形成了全國統一市場,具有無可比擬的潛力和廣闊的成長空間;另一方面,中國已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5G通信網以及特高壓電網,如果要發揮這些先進網絡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實現更大的價值,就必須要讓貨物在這些網絡上“跑”起來,而這正是中國加快建設現代物流體系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未來將更多依靠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這就需要我們以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打通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則意味著外需也將不斷擴大,因此內外需的增加迫切需要建立服務“雙循環”的現代物流體系。
2020年,中央財政安排50億元資金,啟動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新建或改建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1.4萬個,規模超過600萬噸。而這只是國家倉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一次“落子”,未來還有更多的“超級工程”顯露雛形。同樣是在2020年,蕪湖(京東)航空貨運樞紐港、京東智能供應鏈產業園等項目也同步簽約落戶安徽蕪湖。未來,京東全球超級港項目總投資將達950億元,包括機場樞紐工程、超級轉運中心、全球現代供應鏈管理中心、跨境電商物流分撥中心、京東貨航運營基地、京東大學航空學院、空港產業園等九大建設內容,2045年機隊規模將達500架,貨運吞吐量達800萬噸。毋庸置疑,國家倉儲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京東等物流企業在全國各地布設的倉儲物流中心將鏈接在一起,共同構架起中國龐大現代物流體系的“四梁八柱”。
在此基礎上,建立服務“雙循環”的現代物流體系還需要科技引領。事實上,京東等中國領先物流企業的技術實力已經可以支撐起現代物流體系。經歷多年的創新應用和積淀,基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區塊鏈、機器人、邊緣計算、GIS等前沿科技的研究和應用,京東物流目前已形成了科技產品、解決方案和供應鏈生態三大板塊,覆蓋物流全鏈條、全場景。與此同時,這些板塊及細分組件之間形成積木式、耦合式的關系,通過開放賦能服務眾多品牌商和合作伙伴,可以為電子制造、汽車、能源、工業品多個領域提供一體化智能供應鏈解決方案。以山東省平邑縣與京東集團的戰略合作為例,京東物流的云倉、WMS系統、天狼倉、地狼倉等先進技術和設備被引入到當地4萬平方米的物流園區,形成現代化、智能化的物流基礎設施,使過去受制于“小、散、亂”物流體系的豐富自然資源輸出和工業品的輸入得以暢通,為當地民眾帶來富庶的生活。
作為我國綜合交通發展頂層設計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更加突出了創新的核心地位,明確提出要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網格化、智能化、綠色化,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這無疑為科技企業釋放出更多的發展新機遇。據悉,京東的“車路協同”項目已陸續在西安、武漢、海南自貿區、北京亦莊等地開展布局,幫助當地政府構建車聯網先導區,共同推動智慧交通改造。此外,京東還攜手河南鶴壁市推進智能交通系統建設。這些創新的技術應用都將成為服務“雙循環”現代物流體系的有力支撐。
正如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副會長王繼祥所言,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著物流大腦的完善,催生了智慧物流,它把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連接在一起,讓農業、制造業、商貿流通業等實體商品流動全面互通,并融為一體,物流由此成為經濟“雙循環”的連接器。
得益于科技賦能,“全球123快貨物流圈”已經基本完成了第一步。京東等物流企業也完成了“上午下單、下午送貨”“全國90%區縣24小時達”的效率革命,“國內1天送達”基本實現。接下來,“周邊國家2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等目標的達成,也會是中國物流業將優勢經驗、速達能力拓展至全球的機遇,而如何利用外部資源,形成全球統一的產業鏈和經濟體正是未來中國物流業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