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02-07 09:57:20 | 來源:搜狐財經
廣東省府昨日公布了粵東西北三個區域的“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分別提出了三地2011年至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定位和主要目標。據了解,三個規劃屬于我省“十二五”區域規劃,是我省“十二五”規劃綱要在三個區域的細化。這是廣東省首次出臺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
三區域明確“十二五”期間戰略定位
三個規劃分別分析了三個地區的發展背景,在“十二五”期間面臨的發展機遇及挑戰,提出了三地“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粵東地區將成為“全省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全省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全省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宜居宜業的特色城市群”。粵西地區定位為“全國重化工業基地、全省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全省現代農業示范區、全省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和我省參與東盟等區域合作的重要門戶和橋頭堡”。粵北地區的戰略定位則是“南粵綠色生態屏障、山區科學發展示范區、新興生態型產業集聚區和區域合作的橋梁和紐帶”。
“十二五”GDP增幅均高于8%
據了解,2006-2010年,粵東西北三地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分別為13 .7%、12.7%、15.4%,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本次省政府公布的三個《規劃綱要》分別提出,到2015年,粵東、粵西和粵北地區生產總值分別要達到5980億元、6340億元和5250億元;年均增長分別為13%以上、12 .5%以上和10%;人均生產總值分別達到34150元、39160元和31340元。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間,這三個區域G D P增長目標均高于全省G D P發展目標8%。
實現生態環境持續優化
三地的規劃還同時提出了生態環境持續優化的目標。在成為“全省重要的經濟增長極”的同時,粵東地區要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省下達的指標內,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65%,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5%,森林覆蓋率達到52.6%。粵西地區要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省下達的指標內,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47.2%。
而粵北“十二五”規劃更將“生態環境建設上新臺階”放在發展主要目標的第一位,西北東韓“四江水系”水源地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I-Ⅱ類標準,水源涵養區水土流失治理率達95%;森林覆蓋率達72.7%,生態發展區的生態公益林占林地面積提高到50%以上。
規劃還提出,到2015年,粵東和粵西地區的城鎮化水平將分別達到65%和50%。粵東初步實現區域、城鄉一體化發展,粵西城市聚集和輻射功能明顯增強。
聯席會議加強區域內城市間的協調
三個《規劃綱要》在組織領導方面均有明確規定,稱要進一步完善粵東四市經濟社會協作黨政聯席會議制度。省政府每年召開一次粵西地區發展協調會,研究解決粵西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建立粵西地區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加強粵西各市之間的溝通協調,構建三市一體化合作發展機制。省政府每年召開一次專題會議,研究解決粵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建立粵北地區行政首長聯席會議制度,每年舉行一次聯席會議,相互通報和磋商五市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情況,對五市重大相關事宜進行協商和決策。
廣東省社科院宏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成建三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粵北、粵東、粵西地區發展規劃的制訂,將有利于解決珠三角和粵東、西、北之間的發展不協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