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全國政協委員、重慶海關關長劉魏巍提出,加快國際多式聯運發展,推動物流行業降本增效,是建設“一帶一路”、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抓手。
多式聯運作為一種集約高效的運輸組織方式,能夠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對于推動交通運輸行業轉型升級、支撐經濟提質降本增效意義重大。隨著產業布局加速優化,區域合作日益緊密,我國多式聯運發展迎來了大有可為的重要機遇期。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些制約其發展的問題急需解決。
在劉魏巍看來,一是頂層設計有待優化。“已出臺的政策文件多聚焦內貿多式聯運,需深化對國際多式聯運和整體規劃的研究,形成標準化、規模化、示范性強、影響力突出的國際多式聯運樞紐性轉運基地的規劃和布局;此外,部際層面協調聯動機制尚未建立,統籌推動還不夠高效。”
二是聯運要素亟待補強。目前國際多式聯運多個節點基礎設施銜接還不夠緊密、集疏運功能還不夠強、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還未普遍建立。劉魏巍建議,在完善基礎設施方面應增強物流樞紐集疏運功能。
三是配套服務尚需健全。劉魏巍認為,與國際接軌的多式聯運規則體系尚待健全、多式聯運提運單物權憑證屬性尚需明確、國際多式聯運項下的收費優惠標準尚需盡快統一出臺。
四是對外合作有待深化。助力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應統籌中歐班列聯動發展,加快集結中心樞紐節點建設,優化配置中歐班列資源;加快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訂國際運輸雙邊、多邊協定,探索建立國際多式聯運互認共管機制;支持國內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式聯運港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整體聯運能力。
推動國際多式聯運發展,既需要頂層設計下功夫、在配套的制度上花力氣,更需要用試點實踐來推動落實,打造改革“試驗田”。劉魏巍建議,在全國選取3-4個區域中心城市作為國際多式聯運綜合試驗區,圍繞建成區域性集散中心,形成主樞紐規模,使多式聯運物流樞紐節點發揮區域性帶動作用,率先打造國際多式聯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