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盤是倉儲和運輸中最基礎的集裝單元,是物流機械化和自動化搬運最主要的作業單元,也是物流信息系統中常用的記錄單元,更是將物流中的靜態貨物變為動態貨物的載體。
智慧物流首先是將托盤、周轉箱(筐)賦予信息承載功能,以智能物流載具作為智慧供應鏈的基礎智能節點。然而,隨著物流智慧化的持續創新與深化,托盤市場恐將被封閉型最小裝載單元所鯨吞。
托盤直接連接貨架、叉車、車廂箱體、集裝箱、周轉箱乃至貨物包裝,相互之間具有尺寸、材料和性能的相關性。截至2017年底,全球托盤保有量超過51億片,我國托盤保有量達12.63億片,同比增長8.0%,全國托盤生產量3.11億片,同比增長9.0%。
隨著產業鏈上下游及不同行業之間物流聯系加強,貨物倉儲搬運、中轉和運輸移動活動數量和頻率增強,在倉儲、中轉和運輸中提高搬運作業效率、減少貨物損失和降低人工成本等降本增效的行為成為物流業必須考慮的關鍵問題。
為提高裝卸效率,貨物被成組組裝到一個標準托盤上組合成一個運載單元并進行中轉、運輸,即“帶板(/托)運輸”。帶板運輸通過標準托盤的循環共用銜接了生產企業、物流企業和用戶全產業鏈,而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對接效率在于托盤等載體及相關物流要素的標準化。
由于帶板運輸大幅提高出入庫效率且節約裝卸作業成本和時間成本而在發達國家廣為應用。但在中國,幾近成熟的帶板運輸模式卻難以落地普及,支撐托盤循環共用的托盤標準化是主要障礙之一。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物流業降本增效專項行動方案(2016-2018年)》和交通運輸部等18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鼓勵開展多式聯運工作的通知》中都將推廣1200mm×1000mm標準托盤作為重點工作;商務部與國標委在2013年就開始在全國商貿物流標準化專項行動中推進托盤標準化工作,2018年1月商務部聯合9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推廣標準托盤發展單元化物流的意見》,提出力爭在2020年將標準托盤在全國托盤保有量占比由目前的27%增加到32%以上。
關于托盤標準化及循環共用的政策已經推進了4年,近200家企業和32個城市參與了先后兩批試點推廣,使得標準托盤市場占比有所增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2017年底,1200mm×1000mm標準托盤的市場占比達到28%(也有27%一說),同比增長1%;而標準托盤的生產量占比則達到45%,同比增長5%;適用于托盤循環共用的標準托盤租賃市場則僅有1770萬片,雖然同比增長4.1%,但也僅占全國托盤保有量的1.4%,而普通托盤租賃市場也只有2100萬片,占比不足1.7%。
托盤標準化雖然是托盤循環共用的基礎,但也僅僅是影響到托盤循環共用成效的要素之一。托盤的數量、材質、性能和運營管理模式都會直接影響到托盤循環共用的成效,特別是由于質量問題導致的中國“一次性托盤”垃圾居高不下更是讓托盤循環共用率難以提升。
托盤租賃市場占比是托盤循環共用率的核心評估指標。與中國托盤租賃市場占比不足1.7%相比,歐洲托盤保有量6億片,租賃1.5億片,占比25%;美國托盤保有量20億片,租賃3.2億片,占比16%。側面說明中國的托盤循環共用率遠低于歐美國家。
同時,我國托盤生產量提升超過市場保有量提升,標準托盤生產量占比遠超過標準托盤市場保有量占比。一方面歸結為帶板運輸比例較低,另一方面則是托盤閑置比例不降反升。不完全統計,超過60%的托盤都僅僅在倉庫內部進行存放,10%的托盤屬于貨場內倒短,接近20%的托盤屬于閑置,而只有10%的托盤才屬于帶板運輸中。
除托盤標準化不如發達國家之外,影響托盤循環共用的原因還包括以下幾種。
第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彼此缺乏信用信譽,責權利的分離容易造成載具的過度損害,從而提高成本。
第二,由于叉車作業本身容易造成托盤的損害,而維修成本高且修后穩定性差的標準托盤難以繼續使用,造成后續企業運行成本提高而無法讓上下游企業樂于共同分擔風險。
第三,托盤的折舊計算模式影響了許多企業租賃共享托盤的意愿,導致租賃市場并不景氣。
第四,貨物品類不適合帶板運輸,如散裝、裸裝等貨品,帶板運輸行業多數屬于快消品及零售業。
第五,貨物規格不適合標準托盤,如超長超重等超出規格,或散裝等包裝成組較為困難。
第六,國內托盤質量較低,監管較差,容易造成“一次性托盤”垃圾,無法完成帶板運輸。
這些原因都對標準托盤循環共用造成了阻礙。無論是單一租賃主體的封閉式托盤循環共用系統,還是包括托盤制造企業、貨主企業、商貿企業、物流企業及托盤租賃企業在內的開放式托盤循環共用平臺,都難以從根本上靠市場機制取得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