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08-18 14:13:55 | 來源:中國物流采購與聯合會
跑贏CPI是碗迷魂湯
媒體發現,上半年29個省區市居民收入增速超過10%,31個省份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全部"跑贏"CPI。(8月3日中國經濟網)這一消息聽起來不錯,可問題是這樣的比較又有多大價值呢?事實上,居民收入增長從來都不是為了"跑贏"CPI,而要"接軌"經濟發展速度。
統計局此前發布,今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1元,同比增長13.2%;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3706元,同比增長20.4%。然而,個人所得稅的增加是因為近兩年貨幣超發引發的名義收入增加。實際上,居民的購買力并沒有真正大幅提高,無怪乎很多人覺得"工資增加"并沒有帶來"增長感"。
居民收入落后GDP
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未來我國要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但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9.6%,而城鎮居民收入實際增長只有7.6%。如果再扣除價格因素,居民收入實際增長更難以趕上經濟發展的速度。
居民收入跑不贏稅收
對城市居民雪上加霜的是,據財政部近日公布的公共財政收支狀況顯示,在GDP高速增長和通貨膨脹高企的雙重合力下,中國財政收入增長仍高位運行。1~7月全國財政收入累計66739.9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606.95億元,增長30.5%。其中7月份全國財政收入繼續保持26.7%的高增長率,個稅同比大增36%,成為主要收入項目中增長最快的兩個稅種之一。
這樣的增速格局,說明經濟發展創造的社會財富,更多地分配給了國家而不是普通居民。
于自身,于民生,我們關注1~7月全國財政收入累計的66739.92億元,可以用來做什么?
1.穩定物價,補貼居民日常支出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6.5%,創37個月新高,我國通脹壓力仍然較大了。分類別看,7月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4.8%,環比上漲1.2%,為推高當月物價的首要因素。7月豬肉價格同比上漲56.7%,環比上漲7.7%,對CPI的拉動十分明顯。非食品價格環比上漲0.1%。
今年以來,中國央行不斷通過提高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以及加息抑制通脹,而居民更看重的是國家對日常消費產生的高通脹成本進行補貼。
2.為有前景的中小企業減負
除個稅之外,7月份增長最快的另一個稅種是企業所得稅,共2623.02億元,同比增長34.4%。雖然企業所得稅的快速增長要歸功于一些壟斷行業產品的價格高漲,比如煤炭、石油等,但對一些周轉困難的中小企業來講,稅收可能是致命的。在很多方面,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受到忽視,有些領域干脆不讓民企納入。由于負擔很重,融資十分困難,有的企業沒辦法,去借高利貸。
而目前壟斷行業的改革卻"嚴重滯后"。原有壟斷不但沒有打破,新的壟斷還在增強。國有企業,本該是全民所有制的,國家不參與分紅。但不乏有央企,用資金去搞房地產、參與股市,不代表一種先進的力量。
面對中小民企的生存困難,國家財稅和金融政策應更快落實。只有打破壟斷,才能達到做大做強目標。
3.撥款教育經費
8月,財政部就《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的意見》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解讀。解讀特別提出,今明兩年將通過明顯提高財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財政的比例來實現4%的目標,同時中央財政也將加大教育支出。
財政部數據顯示,2001~2010年,中國公共財政教育投入從約2700億元增加到約14200億元,年均增長20.2%,高于同期財政收入的年均增長幅度。其中2009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為3.59%。
事實上,努力爭取來的教育投入占GDP的4%,也是一個很低的投入水平。發達國家達到了5%左右,欠發達國家的平均投入水平是4.1%。
有專家指出,4%從1993年提出到如今的這18年來,財政部門一直以"資金缺口大"為借口"叫窮",然而無論是四萬億投資計劃還是"三公"消費,其所需資金遠遠大于教育經費的支出。實際上這反映的是財政資金支出結構的問題。
4.有沒有比惠民生更好的選擇
量化寬松的EQ3是不可避免的,作為美國最大的"債主",中國經濟自然不能獨善其身。截至5月份,中國共持有約1.16萬億美元美國國債。有專家指出,一個人均收入位居全球100名之后的發展中國家,卻一直把錢借給全球最富有的國家,這有違情理。從資本的角度來看,我們貿易順差得到的美元,買了美國國債,這些美元又回到了美國,美國又拿著這些錢到中國來投資。美國國債的利率只有3%,而美國人在中國投資的獲利就不止3%了。
事實上,按照2011年上半年公布的數據,我國已擁有超過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傲居全球之首。如果這個數字不好理解,那我們可以將其換算成黃金。假設將外匯儲備全部兌換成黃金,按照近日價格,可以購得5萬噸,是目前我國國家黃金儲備的50倍。而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中的黃金比例相對較小。據世界黃金協會說,美國外匯儲備有74.7%是黃金,相比之下,印度為8.7%,中國只有1.6%。
在內外部環境不樂觀的情況下,我國經濟應該"慢一點,穩一點":不再超發貨幣,走民富路線,一切以民生為核心,使經濟逐步步入良性發展軌道。